t700p52

1933年,警卫员问一个小红军:你们首长在哪里?小红军说:我就是。 肖华1916

1933年,警卫员问一个小红军:你们首长在哪里?小红军说:我就是。 肖华1916年出生在江西兴国一个泥瓦匠家庭,那地方穷,家里勉强过日子。他小时候就接触革命,因为父母参与地下活动,常有同志来家商量事。他上小学时就聪明,1927年进中学,第二年12月加入共青团,那时才12岁。1929年,他参加土地革命干部培训,学了分配土地和组织群众的基本方法。1930年3月,他正式入红军,同年7月转党,被派去当共青团兴国县委书记,负责拉青年参加斗争。那时候,毛泽东视察兴国,看到他汇报工作条理清楚,就把他带到红四军。从此,他开始军旅生活,先当营政委、团政委,后来升到红一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。 他在反围剿中负责政治教育,教战士们为什么打仗,怎么保持纪律。长征路上,他组织青年战士互相帮助,坚持下来。这些经历让他积累了不少经验,虽然年纪小,但办事稳当。1933年,中央组建少共国际师,他被任命师政委,这支部队主要是青年,平均18岁,他负责政治工作和指挥协调。中央派吴宗汉当他的警卫员,吴宗汉比他大两岁,到地方后没认出他,以为他就是个普通小红军。后来确认身份,吴宗汉开始跟随他,看他处理部队事务,才明白他的能力。 抗日战争打响后,肖华在八路军115师当343旅政委,后来任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,又成了115师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。他跟随罗荣桓去山东,建立根据地,组织群众抗日。1940年,他指挥部队对付石友三部。石友三反复投靠国民党或日军,给抗日造成损失。肖华用战术包围,全歼两万多人,石友三失去部队后被处决。这场战斗削弱了敌伪力量,巩固了根据地。肖华注重政治工作,教育战士们抗日救国的道理,同时训练军事技能,让部队能打硬仗。 在山东,他推动减租减息,发动农民参军,扩大了队伍。解放战争开始,他率部去东北,当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。国民党新6军进攻,他组织反击,击溃敌军。蒋介石派杜聿明带10万大军再来,肖华步步设防,吸引敌军深入,然后包围消灭国民党25师8000多人,还俘获正副师长。这显示了他的指挥水平。在长春战役,他围困150天,用军事压力和政治攻心,迫使守军起义。这场仗节省了兵力,避免了硬拼。新中国成立前,毛泽东请四野将领吃饭,当众表扬他。这些贡献,让他成为政工和军事双料人才。 肖华的军事生涯中,政工一直是他的强项。他总能结合实际,找到战士们的思想问题,及时教育,避免部队松散。在东北时,他推动土地改革,让战士们明白为谁打仗,士气高涨。他还注重情报工作,分析敌情,制定针对性计划。这让他在战役中少走弯路。1955年授衔,他获上将军衔,那年39岁,是57位上将里最年轻的。这反映了党和军队对他的认可。他从17岁当师政委,到上将,一路靠贡献说话,没走捷径。后来,他当空军政委,负责政治教育,推动空军现代化建设。 他强调飞行员的思想工作,确保部队忠诚可靠。在甘肃当省委书记时,他抓经济建设,发展农业和工业,帮助当地摆脱贫困。他注重调查研究,去基层了解情况,解决实际问题。这些晚年工作,延续了他的革命作风,为国家发展出力。肖华一生参加过土地革命、抗日、解放战争,经历了长征和东北决战,始终在政工一线。他的事迹,体现了一个革命者从青年到老年的坚持。1985年8月12日,他因病去世,享年69岁。他的故事,告诉我们,革命成功靠一代代人实干。